综合新闻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戈万忠课题组与吕卫国课题组合作揭示R-loops稳态调控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3.07.10


R-Loops主要指转录过程中在基因组上形成的三条核苷酸链的特殊结构,其包含转录时新生RNA链与DNA模板链形成的RNA:DNA杂交链以及非模板DNA单链。R-Loops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并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例如DNA复制、基因表达、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重组、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和DNA损伤修复。虽然许多自然产生的R-loops在正常生理学过程是有益的,但是细胞中异常R-loops的积累通常会通过阻止DNA复制叉的延伸和促进DNA双链断裂引起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性。已有研究发现包括肿瘤和神经障碍等多种人类疾病中都存在异常R-loops的积累,但是其致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因此,解析细胞内R-loops水平及其分布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KAP编码一个高度保守的核质蛋白,并定位于核斑,在RNA剪接和加工过程中发挥作用。早期研究发现NKAP在T细胞发育成熟及造血干细胞的维持和存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NKAP错义突变是造成马凡样特征和智商障碍的一种神经发育疾病的原因。此外,NKAP也参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的调控和染色体稳定性的维持,并且其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或者发生突变。因此,NKAP在细胞中可能通过多种不同的分子机制发挥其功能。

团队研究人员在探究NKAP是否通过有丝分裂调控以外机制来影响基因组不稳定性和肿瘤发生的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在R-loops稳态维持和阻止DNA损伤中的重要功能。研究人员首先在模式细胞U2OS中敲降NKAP的表达,结果发现细胞中DNA损伤的两个经典标记物 γ-H2AX 和 53BP1表达大量升高,结合彗星实验证实NKAP敲降会导致细胞中DNA单双链的断裂,同时微核与染色体桥结构在NKAP敲降细胞中也增加,这些结果表明NKAP敲降会造成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图1)。


640.png


 图1. 敲低NKAP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特异性检测R-loops的S9.6抗体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斑点杂交和DRIP-qPCR等技术方法发现NKAP敲降导致细胞核中异常的R-Loops积累(图2)。尤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异常R-loops的积累是造成DNA损伤和DNA复制叉进展缺陷的关键原因。接下来的研究也发现NKAP敲降诱导的R-Loops积累和DNA损伤依赖于转录活性。

640 (1).png

 图2. 敲低NKAP造成细胞核内R-Loops积累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NKAP调控R-loops稳态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筛选和鉴定NKAP相互作用蛋白,并对与其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蛋白HDAC3进行了一系列实验。HDAC3编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敲降HDAC3导致与敲降NKAP类似的表型,包括异常R-loops的积累及其介导的DNA复制叉进展缺陷和DNA损伤。通过过表达NKAP-C端DUF926结构域的多个实验,研究人员发现NKAP/HDAC3复合物的形成对于阻止R-loops的积累和DNA损伤至关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HDAC3通过独立于其经典的去乙酰化酶活性的功能与NKAP结合形成复合物并稳定NKAP蛋白的水平。接下来通过敲降及过表达实验也证实了HDAC3在NKAP上游发挥调控R-loops稳态和阻止DNA损伤的作用。鉴于HDAC3通过影响NKAP蛋白的水平来发挥其在R-loops稳态调控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ChIP-Seq等技术分析NKAP阻止R-loops形成的分子机理。结果发现NKAP敲降会造成RNA聚合酶II的分布在转录起始位点和转录终止位点降低,表明NKAP可能通过维持RNA聚合酶II的暂停来阻止R-loops的形成。最后,研究人员也发现NKAP或HDAC3缺失诱导的R-Loops会被XPF和XPG内切酶加工处理造成DNA双链断裂。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该研究不仅揭示了NKAP和HDAC3在R-loops稳态维持中的功能,而且提出了NKAP/HDAC3复合物阻止R-loops及DNA复制压力形成的模型,为利用R-loops调控因子来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思路(图3)。

640 (2).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戈万忠研究员和吕卫国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级遗传学专业博士生张行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此外博士生金晓晔、吴澄,硕士生段敬玮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工作得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杨小杭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阳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同时对该研究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管敏鑫、马骏、徐鹏飞、梁洪青、许志宏、何峰等教授及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CHEW Ting Gang教授表示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为本论文的第一和通讯单位。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